登录
EN
ES
FR

胆碱酯酶与农药中毒

网站首页    胡曼新闻类    资讯    胆碱酯酶与农药中毒

胆碱酯酶与农药暴露
胆碱酯酶的活性测试为由于农药接触而中毒的人提供明确的治疗途径,这种简单的诊断测试还能预测麻醉后的呼吸暂停并发症。


什么是胆碱酯酶?
胆碱酯酶是神经传递过程中在神经肌肉接头部位的关键酶。它能将乙酰胆碱水解成乙酸和胆碱,从而结束神经肌肉接头处穿过突触的神经传递。
根据对不同底物的亲和性,人们将胆碱酯酶分为两类:真性胆碱酯酶和假性胆碱酯酶。
真性胆碱酯酶(ACHE)也称为乙酰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红细胞和肺部。
假性胆碱酯酶(PChE),也成为丁酰胆碱酯酶或血清胆碱酯酶,能水解丁酰胆碱,主要存在于血液、肝脏、胰腺和心脏的血浆中。


为什么要测量血液中的胆碱酯酶活性呢?
血液中假性胆碱酯酶的酶活性是一种方便的生物标志物,能反映出各种临床情况,如:

a.)     农药中毒
有机磷酸酯和氨基甲酸酯的农药能一直胆碱酯酶,从而使其不能分解乙酰胆碱,导致肌肉过度刺激。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反复且不受控制的发射神经信号,导致该位置的肌肉不受控制、不断抽搐,甚至会引起呼吸瘫痪,在极端情况下会导致死亡。
b.)     由于遗传性的胆碱酯酶变异导致的麻醉后呼吸暂停
由于遗传突变,某些人体内存在胆碱酯酶变体,导致较低的胆碱酯酶酶活。这类人群体内的胆碱酯酶变体不能水解琥珀胆碱(一种常用的麻醉剂),导致在麻醉后进入长时间的呼吸暂停,并难以在手术后恢复。因此,在手术前鉴定个体的假性胆碱酯酶酶活是十分重要的。
c.)     急慢性肝病(肝炎、肝硬化、肝转移)
胆碱酯酶是在肝脏部位合成的,当肝功能受损时,胆碱酯酶的水平通常会降低。因此,胆碱酯酶的活性还能准确反映肝脏的情况。


什么时候应该测量胆碱酯酶的水平?
> 怀疑有农药中毒(特别是有机磷酸酯或氨基甲酸酯)的农场工人;
> 经常暴露于农药的农场工人检查;
> 确定手术前遗传性胆碱酯酶水平较低的患者,防止麻醉后的呼吸暂停;
> 慢性肝病患者的肝功能检查


HUMAN相关产品
HUMAN胆碱酯酶活性测试,能在血清中测量胆碱酯酶活性,该测试可以手工进行,也可以在HUMAN的自动化临床化学分析仪(如HumaStar 300SR或HumaStar 600)上完成。


参考范围
性别    kU/l    μkat/l
女性    3.92-10.8    65-180
男性    4.62-11.5    77-192

注:假性胆碱酯酶活性升高没有病理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Mandour, R.A., Environmental Risks of Insecticides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Toxicology International, 2013. 20(1): p. 30-34.
2. Barta, C., et al., Analysis of Mutations in the Plasma Cholinesterase Gene of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Prolonged Neuromuscular Block during Anesthesia. Molecular Genetics and Metabolism, 2001. 74(4): p. 484-488.
3. Strelitz, J., L.S. Engel, and M.C. Keifer, Blood acetylcholinesterase and butyrylcholinesterase as biomarkers of cholinesterase depression among pesticide handlers.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14. 71(12): p. 842-847.
4. Thomas, L., Cholinesterase, in Labor und Diagnose. 2012, TH-Books Verlagsgesellschaft. p. 65-71.
5. Ogunkeye, O.O. and A.I. Roluga, Serum cholinesterase activity help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liver disease and non-liver disease aberration in liver function tests. Pathophysiology, 2006. 13(2): p. 91-93.
6. Soliday, F.K., Y.P. Conley, and R. Henker, Pseudocholinesterase deficiency: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genetic, acquired, and drug influences. AANA J, 2010. 78(4): p. 313-20.


2018年7月22日 16:57
浏览量:0
收藏